(圖片擷取自網路)
皮膚指身體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組織,是人體最大的器官;
主要承擔著保護身體、排汗、感覺冷熱和壓力的功能。
皮膚覆蓋全身,它使體內各種組織和器官不受物理性、機械性、化學性
和病原為生物的侵襲,還具有調節體溫及血壓的功用。
每個人的皮膚性質都不同,且隨著年齡的增長,皮膚性質也會改變。
皮膚的結構與功能
皮膚總重量佔體重的5%~15% 總面積為1.5~5平方米,
厚度因人或部位而異,為0.5~4毫米。
皮膚具有兩方面的阻擋作用;一方面防止體內水分、電解質、其他物質流失,
另一方阻止外界有害物質的侵入
如圖所示,皮膚由表皮、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,並有附屬器官(汗腺、皮脂腺、指甲、趾甲)
及血管、淋巴管、神經和肌肉等。
表皮
表皮是皮膚最外面的一層,平均厚度約為0.2毫米,
根據細胞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特點,由內向外可分5層。
1.角質層: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,含有繳蛋白,能抵抗摩擦,防止體外滲和化學物質入侵;
角蛋白吸水力較強,一般含水量不低於10%,以維持皮膚的柔潤,若低於此值
膚則乾燥,出現麟屑或皺裂;由於部位不同,厚度差異大,如眼臉、額頭、腹部、
包皮、肘窩等部位較薄,掌、跖的部位最厚;角質層的細胞無細胞核,若有核殘存
稱為角化不全。
2.透明層:由2~3層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,含有角母蛋白。
能防止水份、電解質、化學物質的通過,故又稱屏障帶。此層于掌、跖部位最明顯。
3.顆粒層:由2~4層扁平梭形細胞組成,含有大量嗜鹼性透明角質顆粒皮膚,
顆粒層里的扁平梭形細胞層數增多時,稱為粒層肥厚,並常伴有角化過度,
顆粒層消失,常伴有角化不全。
4.棘細胞層:由4~8層多角形的棘細胞組成,由下向上漸趨扁平,
細胞間借橋粒互相連接,形成所謂細胞間橋。
5.基底層:由一層排列呈柵狀的圓柱細胞組成;此層細胞不斷分裂(經常有3~5%的細胞進行分裂)
逐漸向上推移、角化、變形,形成表皮其他各層,最後角化脫落。
基底細胞分裂后至脫落的時間,一般是28日,稱為更替時間,
其中自基底細胞分裂後到顆粒層最上層為14日,形成角質層到最後脫落為14日。
基底細胞間夾雜一種來源於神經嵴的黑色素細胞(又稱樹枝狀細胞),
占整個基底細胞的4%~10%,能產生黑色素(色素顆粒),決定著皮膚顏色的深淺。
真皮
來源於中胚葉,由纖維、基質、細胞構成;接近於表皮之真皮乳頭稱為乳頭層,
又稱真皮淺層;其下稱為網狀層,又稱真皮深層,兩者無嚴格界限。
一.纖維:有膠原纖維、彈力纖維、網狀纖維三種。
1.膠原纖維:為真皮的主要成分,約占95%,集合組成束狀,在乳頭層纖維束較細,
排列緊密 ,走行方向不一,亦不互相交織。
2.彈力纖維:在網狀層下部較多,多盤繞在膠原纖維束下及皮膚附屬器官周圍。
除賦予皮膚彈性外,也構成皮膚及其附屬器的支架。
3.網狀纖維:被認為是未成熟的膠原纖維,它環繞于皮膚附屬器及血管周圍。
在網狀層,纖維束較粗,排列較疏鬆,交織成網狀,
與皮膚表面平行者較多。由於纖維束呈螺旋狀,故有一定伸縮性。
二.基質:是一種無定型、均勻的膠樣物質,充滿於纖維束間即細胞間,皮膚為皮膚
各種成分提供物質,並為物質代謝提供場所
三.細胞:細胞主要為以下三種
1.成纖維細胞:能產生膠原纖維、彈力纖維和基質。
2.組織細胞:是網狀內皮系統的一個組成成分,具有吞噬微生物、代謝產物、色素顆粒
和異物的能力。
3.肥大細胞:存在於真皮和皮下組織中,以真皮乳頭層最多;其胞漿內的顆粒,
能儲存和釋放組織胺及肝素等。
表皮和真皮區分的意義舉例:
痤瘡之類的如果用手去抓,就容易引發感染。
一般來講皮膚感染,感染到表皮層,不會留疤,得皮膚病很厲害也不會留疤,
因為是表皮。如果感染到真皮了,一定會留失疤。
皮下組織
來源於中胚葉 ,在真皮的下部,由疏鬆結締組織和脂肪小葉組成,
其下緊臨肌膜。皮下組織的厚薄依年齡、性別、部位及營養狀態而異。有
防止散熱、儲備能量和抵禦外來機械性衝擊的功能。
留言列表